神农架古盐道(四)

背子客有时住店晚了,驿站的通铺上已睡下太多的人,店老板就用一根粗木杆蘸上水,使劲往人堆里插,木杆两旁的人受到冷水刺激,猛地一惊,让开一条缝,后来的背子客便趁机钻进去入睡。



三道街附近散落着不少清代墓葬,墓碑造型古朴典雅,不少墓志文笔优美,书法精深,由此可见,大凡川盐集散地,文化就比较繁荣。



阳日湾是川鄂古盐道东端重地,它地处南河上游,连通荆襄,南方客商多会于此,开通了神农架通向汉水的航道。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后期,阳日湾有40余只木船,上百匹骡马,往来运送食盐。镇居民约600户,地摊商50余个,有商号的货店数家。商号店主大部分是外来人,尤以江西居多。为彼此关照,他们还集资修建了一所会馆,名曰“万寿宫”,俗称“江西馆”,据老人们讲,当时这座会馆雕龙画凤很是漂亮。



古盐道沿途的岩龛也是背子客经常栖息的地方,他们夜晚在岩龛下生起一堆熊熊大火,既可烤馍烧饭取暖,还能驱散野兽。



盐是历朝统治阶级极其重视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管制极严。据《巫山县志》载:汉代,巫盐销楚,巫县为盐运集散地。咸丰初年,淮盐不能溯江运销,官府命以川盐销楚,川、陕富商亦聚集县境,就埠售盐。明末清初时,战乱频繁,各地食盐奇缺,而官盐更是昂贵稀缺。



为加强对盐的控制,官府在古盐道的重要岔路口设卡收盐税,官府一干人的开销,大部分从盐税中列支。由于背子客不属常住人口,流动性大,成了官府重点征税对象。背子客辛辛苦苦挣点钱,都被官府巧取豪夺去了。很多背子客肩挑背驮一辈子盐,也娶不上媳妇,盖不起几间茅草屋。



盐在那个时代是紧俏物资,通常可以用1斤盐换3斤木耳或5斗苞谷,还可以换取皮革和贵重药材。因此,盐成了啸聚山林的强人猎取的对象。古盐道上有一处小地名“九条命”,是因为曾经有九名背子客在此遇上土匪强人抢了盐,然后被绑在树上活活冻饿而死,所以这地方人们叫它“九条命”。



背子客们为防意外相当齐心,从背脚打杵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行走途中,背子客有这样一条规矩:“上七下八横十一,多走一步是狗养的”。从这点上就可看出他们是步调一致。为了安全,盐道上有两条规矩:一是背子客必须结伴而行,少则5至6人,多则30人;二是每天只走30至40里路,必须在天黑前住进可靠的饭铺。在那个时代,背子客只有齐心协力、和衷共济,才能够与土匪强人以及官府抗衡。(待续)


(作者: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吴太地   图片:邹正林  陈光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