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新闻网(神农架报)记者 赵贝 王欣
站在神农架3253平方公里域内的任何一点,转身360度,都能看到绿色。91.1%的森林覆盖率,使其尽享?“绿色宝石”的美誉。
神农架守着“华中屋脊”的青山绿水,却长期过着苦日子,今年被纳入全省首批4个脱贫县计划,年底就要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如何用好“森林覆盖率”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神农架探索出“林下模式”,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带领农民在树林之下“找钱”,中华小蜜蜂(中蜂)养殖、中草药种植、冷水鱼养殖等林下产业发展迅速,已成脱贫致富“好手段”。
贫困户养蜂年入20万 “脱贫翅膀”飞起来
暑期已过,神农架渐归平静。避暑游客离开时,都要带上几罐“土蜂蜜”回家。
这些“土蜂蜜”就是神农架中蜂产的蜜,因为一年只割两次,又是采集百花而酿,产量低、营养价值高,一斤可以卖到80元到120元,年年供不应求。
这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养殖动力。
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潮水河村2组的邹万明,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虽然养了30年中蜂,但规模小、技术差,完全靠天收。2013年,家里两个人生大病做手术,负债15万元,成为典型的“因病致贫”户。
2014年,他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改进蜂箱和技术,50箱蜂当年就割了1000斤蜜,收入10万元;2015年,他扩大规模,加了30箱,收入15万元;2016年,他继续扩大规模,再加35箱,蜂箱达到115个,一年割了2000多斤蜜,卖了20多万元。
今年,邹万明不仅还清了欠债,还盖起了一栋2层小楼,朝致富路上快走。“完全靠养蜜蜂!多亏了扶贫队的帮助!”邹万明说。
“目前,神农架林区的中蜂已达4万群,蜂蜜产量300吨,产值超过4200万元。”神农架林区中蜂保护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宋崇宝说,神农架林区宋洛乡被称为“中华蜜蜂之乡”,共饲养1万多群中蜂,去年产值达525万元。
宋崇宝介绍,神农架充分利用森林和气候资源,特别是漫山遍野的天然蜜源,大力发展中蜂产业,已形成“村村有养殖、户户有规模、蜂蜜品质高”的集约态势,“一只小蜜蜂,就是一双脱贫的翅膀。”
据了解,神农架林区正深入推进“龙头企业+贫困户”等多种中蜂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力争每村培养1—2户年收入达10万元的示范养蜂户,在全区发展养蜂专业村10个,养蜂大户100户,通过建立示范蜂场、保种场和种蜂场,带动至少100户困难群众稳定脱贫,努力实现全区养蜂收入超5000万元。
林下种药年收15万元 “脱贫药方”种出来
神农架因炎帝神农搭架采药而得名,被誉为“天然植物园”和“中草药王国”。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所收藏的中药品种,神农架有263种,其中植物药234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的1/6以上,占全省2/3以上。
如何将“森林”和“草药”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和发展的共赢,成为神农架“林下经济”探索的重要话题。
神农架阳日镇长青村海拔约1400米,2011年起就尝试在树林下的空地上种草药,经过7年发展,目前已成立2家合作社,种植面积600多亩,年收入超过150万元。
“我们村种草药是农民自己摸索的,去年卖得最少的一家挣了5万元,最多的一家15万元,一亩中药材的收益是一亩地粮食收益的30倍。”长青村村支书高廷举介绍,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3户,其中种植猪苓的有5户、种柴胡的1户,这6户都是通过中药材脱的贫。
“没有动一棵树,没有污染一滴水,只是利用树下空地,种点草药,再放几箱蜂,钱就到手了。”高廷举说:“全村23家贫困户,家家都种中药材,再加上养蜜蜂、种菜等,全村都脱了贫。”
目前,神农架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其中木本药材约5万亩,草本药材2万亩,而且还形成了以新华镇为代表的 “杜仲之乡”和以下谷乡为代表的 “黄连之乡”。其中,新华镇种植杜仲1万余亩,下谷乡更是家家户户种黄连。
“神农架中药材、中药提取物出口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其中柴胡、厚朴、杜仲、独活、苍术、当归、蜂蜜等10多个品种出口量大,年出口量300多吨。”神农架林区中医药及养老养生产业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中草药已成为神农架“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精准扶贫的强劲抓手和贫困户脱贫的有力保障。
冷水养鱼年赚10万元 “致富河流”流不停
山高林密,溪水潺潺。林深鸟语起,水冷鱼儿游。冬季最低5℃、夏季最高20℃的水温,让神农架冷水鱼在全省一枝独秀。宋洛乡长坊村是我省的“冷水鱼之乡”,10余公里的长坊河从茂密的树林中穿过,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偶尔露出一个浅潭,清澈见底,水量丰沛。
“2006年开始,有村民下河抓野鱼,然后拿回家繁育,那时候起,养冷水鱼就兴起了。”长坊村村支书张利宏说,目前全村共有鱼池100多亩,其中规模以上的有78亩,年产值400万元。养殖大户姚楚成,共有15亩,年产值200万元。
更为特殊的是,这里养的鱼都是神农架当地独有的齐口裂腹鱼(洋鱼条子)和多鳞铲颌鱼(钱鱼),而且是从长坊河里抓的野鱼回来繁育的,技术也是村民自创。
2016年,长坊村贫困户获得政府12万元的扶贫资金帮扶,修建了2.8亩鱼池,姚楚成又借给他1万尾鱼苗,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帮他联系买家,预计每亩每年可赚8万到10万元。
神农架冷水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宋洛乡长坊村和新华镇桃坪村,两地均已形成规模,成为脱贫致富的“好手段”。桃坪村养殖的主要是外地鱼,包括丁桂鱼、鲟鱼、裸鲤、三文鱼等,养殖大户杨道连已建成18亩鱼池,年产值200万元。
“2015年开建至今,基地请的工人全是贫困户,共开出工资200多万元,而且还要帮扶下去。”宜昌人杨道连来此投资养鱼时,就承诺要“带动贫困户”,3年来他兑现了承诺。
除了给贫困户工作岗位,杨道连还扶持贫困户和他一起养鱼,采取“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借”鱼苗给贫困户,帮他们卖鱼,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从鱼苗到市场“一条龙”帮扶。
“因残致贫”的谷学军一家,去年建了1.4亩鱼池。今年6月,杨道连又借给他7万元的鱼苗,预计年净利润可达5万至10万元。
看到希望的谷学军,脱贫积极性高涨,自己借钱买了1000余尾本地鱼苗,入夏以来,他每天都要“巡视”鱼池,仿佛从林下溪水中看到了流淌不停的致富路。(插图来源:艾运兵、岳文福)
(责任编辑:李碧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