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纤绳九丈三,一代一代肩上拴。纤绳勒骨似刀刮,手扒乱石脚蹬沙。闯险滩,过激流!……”锣鼓敲响,胡琴奏鸣,伴随着“灯戏调子”的唱腔,悠悠盐商队伍背着盐缓缓走来……夜幕降临,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镇盐溪河岸边,一场精彩的街头实景演出《盐道往事》正在上演。
图为实景演出《盐道往事》
特殊的是,这部剧是大九湖镇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有村民上午在镇里上班,下午在家准备摆摊食材,晚上当演员,演完后去摆摊麻辣烫,一个月收入2万多。一位演员笑着说“我们是过去扛锄头、今天上舞台,白天店老板、晚上当群演。”村民的新角色、新职业,是神农架保护生态、转型发展的缩影。
图为实景演出《盐道往事》
大九湖是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此前,因为开挖深沟,围湖造田,开垦人工草场,发展蔬菜种植等开发活动,大九湖的水面一度消失,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2013年,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搬迁开始实施。
图为大九湖湿地公园
热土难舍,故乡难离,没有谁愿意离开祖祖辈辈辛苦创业的家园,搬迁工作曾遇到不少困难。大九湖镇党委书记唐军介绍,镇委镇政府在坚持统一的移民搬迁山林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通过详细调查各移民户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困难和问题,分类施策、一户一策,制定详细的扶贫方案,确保所有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图为大九湖湿地公园内的小火车
为解除村民搬迁的后顾之忧,2015年,大九湖镇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将大九湖村和坪阡村一组符合条件的移民搬迁对象全部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范围,及时为移民搬迁户办理入保手续。镇里还争取保障性住房、危旧房改造及生态移民建设资金政策,将争取到的建设资金用于统规统建房,以此降低成本,减轻移民搬迁户负担。
慢慢地,越来越多村民思想变通,决定搬下山来。7年时间,1400多名土生土长在大九湖湿地的村民离别故土,陆续搬迁到20公里外新建的城镇,开启新的生活。
图为坪阡小镇
近4年,林区加快步伐,高标准建设坪阡小镇,将其打造成与大九湖世界级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实现当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今,为大九湖生态移民搬迁而建的小镇有了全新的名字——坪阡小镇,并成为新的“网红”旅游景点。去年,该镇接待中外游客60余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81亿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78%,人均旅游业收入过万元。
图为坪阡小镇
“过去,在九湖里面搞农家乐,污水、垃圾直接排放在湖里,确实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游客多,客房少,供不应求,生意是火爆,但一年下来全家也就赚十几万元。”村民覃万梅说,自己内心也矛盾,“湖水污染了,谁还来这里旅游?只有保护好大九湖的生态,才能保住子孙的‘金饭碗’。”
图为夏夜的坪阡小镇
如今,新建成的坪阡小镇,街道“三纵两横”,宽阔明亮;吊廊、翘檐、清一色土家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大排挡、商业街、旅拍、酒吧、画廊、茶社一应俱全。穿镇而过的盐溪河缓淌轻歌,街面停满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这个集旅游度假、避暑养生、文化创意、商业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被游客誉为“小丽江”。
图为夏夜的坪阡小镇
搬迁出来的绝大部分村民通过从事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覃万梅说,搬到山下之后,她用拆迁补偿款在坪阡盖起4层小楼,办起“奶奶的土吊锅”餐馆,如今已发展了5家连锁店并成立餐饮管理公司,光员工就有100多人,2019年毛收入近500万元,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从5月复工复产到8月中旬的短短3个月时间,收入200万元,“比过去强太多了!”
图为驻唱歌手在坪阡小镇为游客演唱歌曲
搬迁户从农民变成老板,收入提高了,观念也改变了,他们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曾经的“搬迁钉子户”卢德焱,思想通了后又成了“带头人”,动员17户亲戚朋友在坪阡小镇建起连片农家乐——“卢家大院”。他说:“我们后悔搬晚了搞慢了,一家少赚了至少20万!” 现在,卢德焱动员搬出来的这17户人家,最少的年收入6至7万,最高的一户年收入达50万元。
图为卢德焱抱着两个孙子,开心地笑了
采访中,卢德焱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给两个孙子每人每年存10万块钱,现在已经存了3年了。“我还办好了护照、港澳通行证等,计划和妻子每年出国游览一个国家,这就是我理想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