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林、一处“家”,一件事、一个梦——神农架国家公园18个管护中心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记者 张燃 易先骏

2016年5月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通过建立“1 个局——4 个管理处——18 个管护中心”三级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为开展自然资源保护打下良好基础。18个管护中心以点串线,以线成面,实施网格化管护。

1170平方公里的神农架国家公园,一线专职生态巡护员有127人,他们每年要走大约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5圈。每名巡护员每个月要在野外徒步巡护10多天,约60公里,平均每天步行5至6公里的路程,其中近程巡护约5天,当天可返回住地,远程巡护则需要携带帐篷,风餐露宿5天至8天。

巡护员们把管护中心当成家,守护着一片林,做着同一件事,将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梦想编织成现实。

因缘相聚 五个人一个“家”

晨曦照在林间小路。路,向远方延伸,远方,密林深深、林海涌动。

这里,原本炊烟袅袅有人家,如今,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移民,仅留存两户民居,尽管只有两户居民,仍设有一处管护中心,山坳处、溪水边,神农架国家公园庙坪管护中心独处其间,略显孤独。五个人,两条狗,一处房子,这是神农架国家公园庙坪管护中心肉眼可见的全部。

踏霜踩露出,披星戴月归。巡护员用脚步穿越纵横交错的群山密林、趟过冰冷刺骨的溪水,掸掉吸附在腿管上的蚂蟥毒虫,一路向前,朝着大山深处前进……这便是庙坪管护中心巡护员们的日常,更是神农架国家公园18个管护中心127个生态巡护员的日常。

“虽然辖区村民少,但是管护难度却不小。”向东说,管护中心共有职工五人,管护面积却有47750亩,辖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最高巡护点海拔在2200米以上。

清晨,向东等人从山里寻回些野菜,抖抖身上的露水,搓搓手掌的泥土,四个人围坐在火炉旁拾掇野菜,向万丽负责做饭。因多年前出过车祸腿部受伤,同事们不让她跟着一起开展远程巡护,主要负责做饭、收拾屋子,为大家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

厨房里,向万丽利落地炒着几个家常菜,蔬菜多是他们自己种的,就在管护中心附近开辟出一片土地,种上些土豆、青菜、葱和蒜。

灶台上冒着热气,桌上的碗筷摆得整齐,五个人围着一桌吃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巡护感悟聊到家长里短。

逢年过节,向东、卢国凤等人会从家里背来一些好吃的,腊肉、笋干、烧酒等,各家带的菜就足够他们吃上好一阵子。从庙坪管护中心到宜昌兴山县买菜,将近两个小时车程。冬季遇到大雪封山,他们只能待在管护中心,因此早早储备过冬物资成了他们在此生活多年的经验。

“我们五个人都是秭归的,在一起亲如一家。”卢国凤将五人的相识相聚归结于缘分,每每说起五人还是老乡这件事,她总是满脸笑意,颇有自豪感。

以爱守护 一片林一段情

谁能想到呢?如今守护山林的五个人,也曾拿过伐木刀。

“那会儿,参天大树随处可见。”向东每每回忆起曾经在林场伐木的经历,总是思绪万千。

因建设需要大量木材,上世纪60年代左右,国家决定大举开发神农架。近万名工人响应支援国家建设的号召,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神农架腹地推进,路修到哪里,树就砍到哪里。

彼时,向东与庙坪管护中心的其他四名巡护员都在林场工作,主要工作就是伐木。一棵棵参天古树被砍倒,随即运往各个工程建设点。

然而,大举开山伐木带来了诸多生态问题。1982年起,神农架相继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开始由资源消耗向资源保护转轨。2000年3月,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林场的工人放下“伐木刀”,变身护林员,成了守护生态的好手。

阳光穿过树梢洒向大地,留下一地斑驳。巡护员们利落地收拾好行囊,向林中走去。路上,遇到村里独居的老人谢兴君,他们停下脚步,习惯性地向老人宣传一番神农架国家公园“十严禁”与护林防火常识,这是巡护路上的常态。“逮”着谁都要啰嗦几句,尽管这些话在神农架国家公园范围内早已深入人心。

“你看,那里就是我们今天要巡护的地方。”向东抬手指向远方的丛林。

远程巡护的四个人中只有卢国凤一个女同志,巡护路途遥远,需要背上帐篷、PDA、水壶、干粮等沉重的行囊。作为唯一的女巡护员,卢国凤享受的是“团宠”待遇。

遇到湍急的溪水,向东、周志国等人都会主动背着卢国凤过河。她的背包重量也总比其他人轻一些,重的东西几个男同事都分着背上了。“虽说不是一家人,但我们亲如一家。”卢国凤说。

庙坪管护中心的几个人时常打趣,做这份工作的,都是女人当成男人用,男人当成“超人”用。巡护路途遥远,常遇冰雪严寒,归途更是风雨兼程,巡护员们心理上要忍受远离繁华的孤寂,身体上还要忍受严寒酷暑毒蛇蚂蟥的侵袭。

是什么让他们20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保护森林资源的这条路上?“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生态财富的梦想。”向东言语间铿锵有力。

为梦坚守 只为绿水青山

4月1日,在马脚岭开展远程巡护检查,沿路发现杜鹃花开,已做植物检测。

4月2日,在桦树湾看见新鲜黄鳧粪便,已做动物监测一份。

4月3日,在铁炉子坪看到野猪两头,做了动物监测两份,看见血三七一株,做植物检测一份……

在庙坪管护中心的“林长制工作日志”中,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了管护中心人员平常却又不平凡的巡护工作。

庙坪管护中心工作人员巡护线的最远地带在田家垭,海拔2200多米。去往田家垭的路上,要趟过几条溪流,穿越峡谷地带,有的路段一边悬崖,一边石壁,巡护员们只能紧贴石壁小心翼翼地往前挪。这片无人区里原本是没有路的,高处是参天古树,遮天蔽日,低处是杂草丛生,蚂蟥遍地,巡护员们硬生生用双腿蹚出一条路来。

2021年,庙坪管护中心全年共开展远程巡护123天、420人次,远程实现全覆盖,近程巡护无“死角”,辖区内全年未发生一起生态环境破坏性案件,未发生一起森林火警,确保了一方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完整,管护中心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被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评定为年度先进单位。

除了“人防”无漏洞,庙坪管护中心还充分利用“技防”筑牢生态保护系统。“PDA、无人机等高科技的引入,使我们的巡护工作更加便捷,运用好巡护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守护神农架国家公园的绿水青山。”向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55岁的向东在进入国家公园以前从来没有用过电脑,为学习电脑操作,他请女儿当“老师”,从打字和网页搜索学起,管护中心全员从无一人懂电脑到现如今所有人员都能熟练使用巡护终端、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处理分析等技能,比、学、赶、帮、超学习氛围在庙坪管护中心悄然形成。

2021年,庙坪管护中心安装、收回红外相机39台次,拍摄记录野生动物照片和视频147.46GB;充分运用PDA开展生物监测,填写生物监测表240份,古树监测15份、植物监测138份、动物监测87份,新建样地1个,科学保护工作全面、有序推进。

庙坪管护中心的巡护工作只是神农架国家公园18个管护中心的一处缩影。山无言水无语,但多年巡护线上的点滴辛苦,早已镌刻在巡护员们心中。他们穿行在幽深的山林里,以自身为“点”,画出435条“线”,共同筑牢神农架生态保护屏障。

立夏已过,在神农架国家公园,草木葱茏、流水潺潺、空气清冽。草长莺飞的湿地山野,广袤神秘的原始森林,已经成为神农架最宝贵的资源。

审核:唐玉 马黎明 编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