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后”华中之巅护银鹰

冬日探访华中地区唯一的高高原机场——

一群“90后”华中之巅护银鹰

记者 程鑫 张燃

海拔2585米,60名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2岁。

这是华中地区唯一一座高高原机场——神农架机场的基本状况。

2014年,神农架机场通航。在低温、高海拔、强紫外线的地方,该机场摘得多个“国字号”桂冠: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机场消防队队长代云荣获“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民航安全保障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地服部“天燕班组”荣获中国民航局工会2020年民航Vlog最佳创作奖……

新年伊始,记者登上华中之巅,探访冰雪中的神农架机场。

140分贝噪音中扫雪除冰

1月11日凌晨5时,黑夜中的神农架机场一片静寂。

“叮……”闹铃刚响,王庚午条件反射般按停了放在枕边的手机闹钟——集体宿舍里还住着4名同事,王庚午要尽量少打扰他们。

王庚午是神农架机场首席气象预报员,也是机场起得最早的人。他要从航班到达前4个小时开始,每小时上报一次天气情况。

大雾笼罩,眼前白茫茫一片,王庚午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凭着记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航管楼楼顶的观测台。

“冻雾,能见度100米……”王庚午记录着各项数据。气温零下15摄氏度,高原的寒风扫过,他感觉像是掉进了冰窟,骨头缝里都是凉的。

回到办公室,王庚午打开电脑卫星云图,分析研判当天是否适合降落。6时许,他发出当天第一份天气时况。

8时30分,机场能见度扩大到200米,飞行区管理部出动3台除冰车对跑道进行除冰作业。

除冰设备由废旧飞机发动机改造而来,利用发动机喷出来的高温尾气融化冰雪,并把跑道吹干。

资料显示,飞机发动机的噪音可达140分贝。“除一次冰雪,头晕一上午。”飞行区管理部副经理刘通说,每次除冰作业,工作人员都会带着耳塞,依然无法避免噪音带来的伤害。

冬天的神农架,降雪是常事,跑道积雪有时厚达50公分。机场为了节约,一般先用扫雪车除雪,再用除冰车除冰。

9时50分,除冰完毕,跑道干爽。半小时后,从武汉天河机场飞抵神农架的空客319型客机稳稳降落。

“优质无误”,功夫在平时

目前,神农架机场执行冬春季航班时刻,每天只有一个航班进出港。

没有航班的时候,大家在干什么?

“最不愿听别人说我们‘飞机少、天天玩’。”听到记者提问,青年员工邱贵茹接过话头,“飞机来不来我们管不了,但我们要求每天的每项工作优质无误。”

神农架机场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场团总支书记王娟说,很多员工身兼数职,为了做到“优质无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机场消防队共有20名队员,每个人的脸蛋都是“高原红”。

“我们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代云介绍,起初,有新队员训练后出现呕吐、流鼻血等高原反应;后来,他们“把握节奏”,让新队员的训练强度逐步增加,避免了危险情况发生。

高标准要求下,机场消防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代云、杨波等队员先后被评为“全省专职消防队伍先进工作者”,消防队荣获“2020年度全省专职消防队伍先进单位”。

在机场荣誉室,记者看到各类奖牌、奖杯、证书:

2021年7月,获“2021年民航湖北辖区危险品知识竞赛一等奖”;

2020年,获中南地区中小机场安检机构能力评估第一名;

2019年,“高原情”班组荣获2018年度湖北辖区中小机场安检业务技能团体三等奖,单项一、二、三等奖;

……

“我们有4个业务部门,每个部门都获得过省级及以上表彰。”机场党委书记钟秀国说,“没有航班的时候,我们就在训练、训练、再训练!磨刀不误砍柴工,‘优质无误’重在平时。”

探索人工新技术除雾

在机场生活区的一角,放着几台两三米高的“铁疙瘩”。

“别小看它们,这是机场除雾装备。”钟秀国说。

神农架地处秦巴山高海拔地区,小气候特征明显,特别是大雾天气时常影响飞机起降。

通航之初,神农架机场就建立详细的气象数据库,寻找每个季节最适合降落的时刻,但依然无法完全规避大雾对航班的影响。

2021年初,神农架机场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利用电离子技术,探索人工除雾。经过实验室实验、现场试验等几个环节,专家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人工除雾工作有序推进。

目前,神农架机场已分别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兵集团、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等机构合作,利用电离子、聚能空气炮等5种技术进行除雾试验。

钟秀国说,目前这些技术对小面积的“盖帽雾”有良好效果,针对飞机跑道等大范围的除雾效果正在进一步测试。

为开拓市场,神农架机场还积极申报调整航班时刻,并协调重庆航空一架空客319飞机在武汉天河机场过夜,实现武汉飞神农架开通早班航班。

2021年,神农架机场与宜昌三峡机场实现一体化协同运行,在飞机飞抵神农架机场无法降落时,备降三峡机场。2021年下半年以来,已改飞18班,备降10班。

钟秀国表示,今年将积极推进开通广州航线,并探索机场旅游,推动非航业务收入增长。

已成长12个“机场宝宝”

机场办公楼是一栋集办公生活于一体的三层小楼。一楼餐厅,二楼办公,三楼集体宿舍。

记者逐层参观,在10多平米一间的集体宿舍里,摆了5张上下铺架子床,室内活动空间只有一条长四五米、宽不足一米的走道。“像不像高中宿舍?”王娟打趣道。

“哇、哇……”一声婴儿的哭声在三楼响起。见记者疑惑,王娟介绍,未断奶的孩子离不开妈,机场工会为解决这一难题,向林区总会、民航工会申请建设资金,专门开辟两间爱心母婴室,供哺乳期女员工和前来照顾孩子的家属暂住。“这几年,已有12个‘机场宝宝’在这里长大。”王娟说。

“从机场建设时期,我就在这里工作,已经10多年。”钟秀国说,从缺电缺水到饭煮不熟,“现在大家已经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在员工娱乐室,摆放着台球桌、吉他、架子鼓、钢琴等娱乐设施。王娟介绍,机场会请音乐老师、乒乓球老师到机场辅导,教大家弹奏乐器、打球。同时,机场每年都组织与其他单位的联谊活动,组织篮球赛、业务培训及技能比武。

“新建员工宿舍楼项目正在报批中,未来的工作、生活条件会更好。”钟秀国说。

审核:钟雪峰 昝林红 编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