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回眸看发展 奋进新征程】
神农架:不负青山 终得“金山”
记者 张燃 税浪 吴冠宇
地处鄂西北的神农架林区,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峰奇飞瀑纵横交错,各类野生动植物身处其间,演奏着原始而神秘的乐章,勾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
林区党委十二届一次全会以来,神农架生态保护成果丰硕、实现绿色示范的五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成功申创世界自然遗产,金丝猴研究多项成果国际领先,森林覆盖率上升至91%以上,护林防火和资源管护实现连续41年“三无”目标。
光鲜亮丽的成绩后面,是神农架立足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生态优先,建立区域保护机制
保护是根、发展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保护是纲、发展是目,纲举方能目张。
今年以来,神农架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持续深化把神农架建成国家公园、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一园一地一区”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努力实现神农架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实施全面保护、全员保护、全时保护,筑牢神农架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北纬31度的“绿色奇迹”,是神农架国家公园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
自2016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整合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初步实现了“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个管理机构”,破解了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局面,建立“1个局机关—4个管理处—18个管护中心”三级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为开展自然资源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以来,整合了交叉重叠和碎片化管理区域,实行分级、分区、分类管理。” 国家公园保护区行业管理科负责人孟辉介绍,林区党委十二届一次全会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严格落实《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一园一法”引领,开展生态保护“十严禁”,出台《神农架国家公园野外巡护技术规程》和《神农架国家公园生物监测技术规范》,对自然资源开展全监测。自筹资金6000余万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牵头成立了“鄂西渝东毗邻自然保护地联盟”,深化了区域生态保护合作。
绿色发展,促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的珍稀植物培育工作不仅扩大了珍稀植物的种群数量,还通过给老百姓免费提供苗木的方式引导他们种植珍稀苗木,带动老百姓致富增收。”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实验室负责人姜治国向记者介绍。
“国家公园成立之后,为我们老百姓带来了很多收益。现在,我们村种田的少了,栽树的多了……”老君山村民谢兴兵望着自家的苗木种植林地喜滋滋地说。
生态保护,不仅守护了神农架的一片青山,为老百姓带来了一座“金山”,更让“绿色价值”在全域旅游方面得到了有力体现。
“神农架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这里的人文、气候、风景都不错。”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张文英如是评价。
林区党委十二届一次全会以来,神农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打造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春赏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滑雪等旅游业态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他乡人”迷恋神农架,留在神农架,成为来此发展旅游业的“本地人”。
“神农架很有灵气,我和我爱人都很喜欢,现在我们定居在这里。” 木鱼镇秋烟晴雨民宿主人易伟晴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原本生活在武汉,曾在12年间来神农架旅游19次,因为喜欢神农架良好的生态环境,便辞去大城市的工作来到木鱼镇定居,经营民宿。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导向。如今,神农架林区旅游业由“观光型”逐渐向“休闲度假型”转型发展,旅游经济较快增长,依托好山好水好文化打造乡间民宿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精品民宿吸引游客留下来,住下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住绿水青山方能富裕一方百姓、迎来八方宾客。“十四五”期间,神农架将进一步深化国家公园建设、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区人民共识之举。
审核:黄候 昝林红 编发: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