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优先“严保护” 转型发展谱新篇

神农架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燃 通讯员 杜华)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林区,是地球秘境国宝金丝猴的乐园,是千古之谜“野人”的出没地,是神秘“白化”动物的栖息地,是中国第四纪冰川时代的诺亚方舟,还是川鄂古盐道驿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神农架曾大举“开山伐木”支援国家建设。1982年,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降至63%。而今,神农架森林覆盖率已超过96%。

从“开山伐木”到“立法保护”;从生态破坏到生态修复;从 “捕猎网鱼”到人人都是环保卫士……近年来,神农架国家公园施行最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生态保护、转型发展的同频协奏。

从法律约束到人人自觉 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我要把以前砍的树都种回来!”曾经的“伐木者”林庭洪誓言已经兑现,上山种树、建生态茶园,目前他家的林木已近百亩。

“以前会砍树、会打猎、会网鱼,现在会种树,会巡山,会保护野生动物。”老君山村的生态管护员谢兴兵说。

2018年5月1日,《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神农架国家公园区域内禁止一切狩猎捕捞活动,同时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矿产资源开发、水电等项目。2019年,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十严禁”正式施行,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升级,为神农架国家公园的保护事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法制保障。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按照《保护条例》的具体要求,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整合碎片化管理区域,探索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增强了保护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一是建立了统一规范的运行管理体制。按照“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个管理机构、一套人员”的要求,整合了原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九湖湿地公园管理局、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等机构,组建成立了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局机关+管理处+管护中心”三级管理体系,实现统一规范高效的扁平化、网格化分级管理。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按照山水林地一体化原则,将神农架国家公园1170km范围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4个功能区,严格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面积占93.3%,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面积仅占6.7%,充分体现了“保护第一”原则;形成了科学高效的生态管护机制。整合保护力量,进一步明确保护职责、范围、对象、措施、任务、目标及责任追究,建立“严保护、大科研、全监测”的长效机制。

《保护条例》实施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组建185名专业巡护员、650名农民生态管护员的资源管护队伍,实行分区保护、分类管理。建成神农架国家公园信息管理中心、景区游客流量预警系统,编制《神农架国家公园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线摄像等监测手段,形成立体式保护网络,实现生物监测全覆盖。

实施生态修复 国家公园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6%

曾经“开山伐木”给神农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创伤。

2016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全力做好林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大文章。

近日,记者走进神农架国家公园龙降一号滑坡点生态修护工程地,近10名工人正在滑坡点辛劳培土、种树,进行滑坡点生态修复。

“一下雨,这个上面就容易垮塌,泥土、石块都会滚落到公路上来,非常危险。”神农架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科副科长王爱华指着滑坡点说。

据王爱华介绍,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工程注重“生态修复与实际相结合”,在生态修复建设中,同时做到降低成本。为营造更好的森境系统,神农架国家公园在每个修复点采取乔、灌、草、藓、藤五位一体的立体修复方式,使生态修复营造出地域性的生态小群落,有效保障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系统性。

随后,记者来到官门山景区生态修复工程点,眼前所见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竹林。

“接下来,我们要把它交给大自然。”王爱华介绍,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工程本着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干预为辅的原则,创新了适地适树和立体修复等生态修复方法,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对裸露山体、湿地生境等进行生态修复。

2017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全面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系统修复,完成旗舰物种金丝猴、猛兽类、食草类、爬行类、水生动物类等动物廊道建设,扎实开展“绿盾2017”专项行动问题整改“回头看”,全力推进“绿盾2018”“绿盾2019” “绿盾2020”专项行动,切实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夯实保护基础,“绿盾行动”成效明显。

截至目前,神农架国家公园区域范围内已实施生态修复总修复面积达2227万平方米,修复点150余处,总投资约9552万元。

生态保护、修复得更好了,野生动物也逐渐多起来了,他们的“交通安全”如何保障?

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附近,一棵“参天古树”呈倒卧状横跨道路两侧,形成一座天然拱桥,这是2018年6月建设完成的华中地区首处野生动物生态廊道,金丝猴等野生动物过马路可走专属“天桥”。

据了解,为了避免金丝猴等野生动物行动安全,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在试点区针对兽类和鸟类建设上跨式、下涵式、缓坡式3种类型25处野生动物通道,形成野生动物专用“路桥网”。配套设置标识牌、警示牌、解说牌,安装红外相机、监控探头,对野生动物通道动物通行情况进行长期监测,为科研、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守护“高山精灵”金丝猴 唱响人与自然和谐之声

每天清晨6时,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大龙潭金丝猴基地,吴锋、黄天鹏等研究员趟过小溪、穿越密林,寻觅金丝猴的足迹,这是他们每日晨起就得做的事——上山引猴。

“看,猴群就在前面。”顺着吴锋指的方向,只见金丝猴群在树上嬉戏打闹。吴锋和黄天鹏“噫……噫……”地大声召唤,群猴也“噫……噫……”地回应他们。他们坐在树下,猴群就围过来。看到黄天鹏把手伸进口袋,马上就有金丝猴爬过来翻他的手掌心和衣服口袋,看到这样的场景,吴锋等人哈哈大笑起来。

回首往事,那些背着帐篷、睡袋、望远镜、GPS定位系统等装备,穿梭于渺无人烟、荆棘丛生的森林里跟踪金丝猴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曾经,金丝猴惧怕人类,视人类为天敌。如今,金丝猴已成为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大龙潭金丝猴基地的亲密朋友,这样的变化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正是因为科研人员的默默坚守,旗舰物种金丝猴的研究才取得了丰厚成果。先后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8篇,出版专著8部,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承担着以金丝猴、珙桐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典型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和监测的重要职能。

为了摸清家底,掌握神农架的生物资源现状,神农架国家公园科研院党支部成员牵头实施了神农架地区本底资源综合考察工作。持续3年的考察工作,发现了一批新生物类群,发现新种19个,中国新记录种57个,湖北省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10个、新记录种39个,首次全面地向世人揭示了神农架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神农架、湖北乃至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为有效保护奠定了基础。

既要保护“四条腿”,也要为“两条腿”谋发展

在生态保护的同时,野猪、黑熊、豪猪等野生动物数量逐年递增,侵害农民庄稼的事情屡屡发生。杜绝使用农药化肥后,虫子增多后,老百姓农作物减产……

四条腿的野兽要保护,两条腿的人怎么办?为了纾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护好生态的同时兜底民生。神农架国家公园通过生态移民、精准扶贫、生态补偿、扶持社区产业发展、聘用生态护林员等方式,开创持续和谐的社区发展模式。

神农架国家公园根据社区区域特点,从旅游产业、生态农业、本地中药材产业、本地珍稀苗木基地建设等产业规划制定各有特色的产业发展目标,逐步实行产业转型。

“神农架国家公园创新建立了兽灾商业保险机制,通过保险补偿,让老百姓减少损失,增加收益。”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下派相思岭村驻村第一书记谭志刚说。

据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贾国华介绍,国家公园管理局自2018年7月以来,建立了兽灾补偿机制,投资121万元,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对涉及国家公园范围内原居民的1.8万多亩农作物和8898箱蜜蜂实行全面商业保险,做到了及时核实理赔。

“自从当上了生态管护员,我能在家照顾老母亲,还能有固定收入。”老君山村生态管护员谢兴兵高兴地说。

神农架国家公园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让当地农民融入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工作。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共计462户1622人,累计聘用公益性岗位2670名,社区居民逐步由山林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建立林地生态补偿、农业自然灾害和兽灾商业保险、社区以电代薪补贴“三大机制”,累计投入保费373.2万元,赔偿297.76万元,发放以电代薪补贴673.2万元;设立“神农架国家公园育才奖”,奖励国家公园原居民的高考学生;扶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行中药材“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加大社区发展资金投入,累计投入3439.77万元帮助国家公园范围内社会发展,国家公园范围内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684元增加到18304元。

近年来,神农架国家公园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引导居民产业转型,优先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旅游,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使居民在保护中受益,保护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

责编:昝林红 编发: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