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融媒体中心 记者 张珊珊 陈东东
8月27日,中宣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活动采访团走进湖北神农架,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等13家中央媒体的50余名记者围绕神农架农村垃圾分类、生态保护等工作进行为期两天的集中采访。
探寻黄柏阡村“一键美颜”的秘密
“废纸箱7.5公斤,积分75。”活动现场,新安洁公司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电子秤,为大家展示垃圾分类积分的方法。
2018年,大九湖镇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投标,确定了新安洁公司负责全镇的垃圾清运以及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新安洁公司在黄柏阡村启用垃圾分类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为村民设置环保积分二维码,建立各家各户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开展垃圾回收积分换礼。
“村民可以通过积分兑换食用油、酱油、盐、洗衣液、香皂、牙膏、纸巾等生活用品。”在天使小屋的货架上,记者看到每件货品的标签上,除了价格,还标注了一个数据——分值。
黄柏阡5组村民张明友喜欢喝啤酒,他就把啤酒瓶攒起来。在村里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时,他一次就兑现了10000多分。
“10000多积分,可以兑1000多块钱。”天使小屋工作人员陈卫娇告诉记者。
“按略高于市场回收价的标准设置积分档次,多积多换,积分高的不想兑东西,也可以给予相应积分的现金代替,鼓励村民主动分类、正确分类。”黄柏阡村党支部委员李洛梅说,昔日堆积成山的垃圾现如今可以换东西,还能变成钱,尝到了甜头,垃圾分类“以物换物”在村里推行起来很顺利。
现在全村113户农户(除不在本地居住或外出打工的家庭外)已全部开通垃圾分类积分绿色账户。
据黄柏阡村统计,自2018年6月实行垃圾积分兑换以来,村里共回收啤酒瓶、玻璃瓶10万余个,废纸板4800多公斤,书籍杂志1500多公斤,塑料制品2000公斤,金属制品7500公斤,铝罐等制品986公斤,混合塑料2400公斤,混合金属3600公斤,村民绿色账户累计积分210000分,兑换礼品消费积分136000分。
倾听生态搬迁移民的心声
“之前在大九湖里边,我也就是一个小餐馆。现在我开了疙瘩火餐饮公司,有5个门面,一年下来就有100多万元的收入。”疙瘩火餐饮公司负责人覃万梅说,“这是之前不能比的。”覃万梅是土生土长的大九湖人,曾在山西矿上打过工,回乡办农家乐不久就遇上生态移民搬迁。一开始她感觉前途渺茫,在政府贴息贷款等政策的帮助下,她的农家乐变身成了餐饮公司,现有100多名员工。“感谢党委政府,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覃万梅激动的说。
“当初,我搭起100多平方米的违建大棚办餐饮。”现在在坪阡小镇有口皆碑的斗米斤盐农家乐是杨勇的资产。今年31岁的创业大学生杨勇回忆道:“那时候在大九湖里边,一年忙到头儿,也就10多万元,今年仅八月份,我的客房就赚了10多万元,餐饮也有20 多万元。”杨勇说,“没搬出来之前也赚钱,那是小钱,还把污水排到湖里。现在赚更多的钱还保护了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了路。”
为排除人为活动带来的污染和干扰,2013年,大九湖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搬迁开始实施。7年时间,1400多名在大九湖湿地土生土长的村民离别故土,陆续搬迁到20公里外新建的坪阡小镇,大九湖湿地内停止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把大九湖还给自然植物、野生动物,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的破坏全部停止。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九湖,最开始搬迁时,我坚决不同意。”卢德焱最开始是“搬迁钉子户”,思想通了后又成了“带头人”,动员17户亲戚朋友在坪阡小镇建起连片农家乐—“卢家大院”。“我们后悔搬晚了搞慢了,一家少赚了至少20万元!”他说道。现在小孩也走出了大山,在外地大城市工作,旅游淡季时,老卢就带全家出省旅游,享受生活。
央媒记者采访团打卡大九湖谈感受
“通过垃圾回收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没想到能在神农架这么偏远的山村实现。”人民日报记者范昊天说,“环境变好了,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是总书记提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体现。”
“跟着‘走向我们小康生活’采访团来到神农架真的很开心。这里的山水非常美丽,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幸福。”农民日报记者乐明凯说,“开展垃圾分类很及时,老百姓的观念得到转变,发展产业很积极。”
中国青年报记者田博说:“我是第一次来神农架,看到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小康生活在神农架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神农架还是在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取得这么大的发展,是非常震撼的。”
“看到坪阡小镇川流不息,很有烟火气。我感觉神农架旅游的复工复产和复苏做得很好。”湖北之声记者林一凡说,“神农架大九湖的生态搬迁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还通过旅游带动致富,走上了小康生活”。
责编:李碧秋 编发: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