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珊珊 柯祎)谷雨之后,神农架春意渐浓,清新更甚……4月22日,位于红坪镇的黄龙堰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研究生颜鸿远,已在此“上课”一个多月。
这里是该校的课题实验室,也是药材公司的种植基地,还是神农架林下产业试验田。这种“企业+高校+基地”的模式,是神农架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因地制宜推动林下产业升级转型的新探索。
把论文写在田野里
在颜鸿远指导下,26名工人依次排开、加紧点种乌天麻,计划月底前完成20亩的试种任务。
能入药、可食用、价格高……天麻,在我国属常规、大宗中药材之一,但因种植投入成本高、技术性强,加之繁琐的种植程序和田间管护,多年来,受制于资金投入、山林保护、技术指导,神农架天麻种植难成规模。
去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迎来企业投资建基地,还带来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天麻高效栽培新技术,这一技术的投入应用,不仅能显著降低天麻种植过程中所消耗菌材数量,还能缩短天麻生长期。
“传统的天麻种植,每点种一窝,要消耗6-10段树龄在10年-15年、胸径在20cm-25cm、长40cm-45cm的青冈栎、桦树等树的树干,基地通过采用新技术对神农架天然林保护工程整理出的树干与树枝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显著降低天麻生产成本。”颜鸿远的研究方向是天麻的规范化栽培,他对神农架推广天麻规范化种植信心十足并计划在神农架完成整个研究生生涯,在神农架的天麻地里书写毕业论文。
与此同时,他所属的课题组也将长期为神农架提供技术服务,包括工人岗前培训、田间实验实施、天麻品质控制等。
20亩地“造”150个就业岗位
原本打算在元月份启程来神农架的颜鸿远,受疫情影响,直到3月中旬才被公司派车从老家黄冈接到基地,他说,耽误的2个月工期,基地正在通过增派劳动力、抢工时赶回来。
期间,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也积极协调,帮助基地办理了跨省运输种苗和农资通行证,赶在颜鸿远和其他技术指导人员到达林区前从云南购回了乌天麻种子。技术人员就位,种子也运回,三月中旬,基地全面复工生产。
“目前,与基地签订劳务合同的工人有20多人,都是本地人。种苗长出后,还需要更多人做田间管理,预计最高峰可达到40人左右的用工。”神农架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超说。
“我是去年来基地的,去年种黄精,今年种天麻,一个月3000元工资,还管吃管住,晴天种地,下雨天就锄锄草,比外出打工划得来。”神农架林区宋洛乡盘龙村4组村民肖志荣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来基地工作后,家中又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到今年10月天麻收获季,我们的试验即可见分晓,20亩基地预计可收获2000斤天麻,到时候,会特别忙,用工也会增加,后期天麻深加工预计需要100多个工人。”薛超介绍,公司的仓储、加工基地项目已纳入神农架林区2020年重点项目,将在6月份开始建设。
“企业+高校+基地”模式打造天麻全产业链
种出一季天麻仅仅是开始,如何持续发力,确保天麻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全、从全到强,基地有布局。
“遮阳、通风、喷灌设施,请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建设,施工中随时保持沟通。”颜鸿远的师弟刘樊,最近正忙着和一家建筑公司对接联络基地的育种中心建设。
5月,占地1200平方米的育种中心将开工建设,当月月底即可投入使用。
“育种中心,我们也先按照试验模式来,先期规划保证15亩地所需种苗,预计明年可以满足基地天麻的选种用种需求,后期可以规模化育种,供应林区。”刘樊说。
未来三年,颜鸿远所在的技术团队将持续为神农架道地药材公司提供育种、规模种植、品质改良等全方位技术支持,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打造一条适合神农架林区的集天麻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和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天麻之外,还有“文章”
4月24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海客健康》主题沙龙第一期,在疫情中以网络直播连线的形式举办,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沈绍平就中医药在神农架的作用与价值,与网友们进行了互动和分享。
沈绍平介绍说:“湖北神农架是中医药的最大受益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湖北是重灾区域,神农架用中药方法有效地阻隔了疾病传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因为神农架中草药很丰富,各个医院、很多药企配备了自己的中药方剂,很多都是免费发给干部、群众。特别是住院病例,也用神农架的中药草进行有效干预,治疗效果非常好。”截至4月21日24时, 神农架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例,治愈出院11例,自2月29日最后一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连续53天“零增长”,在全省最早实现确诊疑似“双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
近年来,神农架林区把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作为彰显生态优势、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推动,一大批健康养生项目在神农架落地,中医药种植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等得到了较好地融合和发展。
“通过企业+高校+基地的三方合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动神农架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罗栋梁说,三方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弥补神农架缺产业发展资金、少技术指导的短板,还能吸纳高校科研力量直达神农架田间地头,助推神农架早日实现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同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增收,从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责编:李碧秋 编发:马黎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