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70岁,男性,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 80%,准备插管”!
接到指令,麻醉科医生两人一组,一人快速静脉推注镇静镇痛肌松药,一人熟练地掰开患者下颌,快速探下喉镜,向声门塞入这根救命的气管导管。
操作完成,90秒。
80、82、85、90、96、99……患者血氧饱和度回升,生命指征正常。
这样的场面并不罕见,至少对于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来说。自从“插管突击队”成立以来,每天都要经历好多次。
短短90秒,对患者是生的希望,对医生却是死亡的威胁。
插管过程中气道开放,正压的下呼吸道可能有数以亿计的病毒随着气溶胶喷溅而出,直冲操作者面部。此时病人也有可能出现呛咳、反流,导致操作房间内充满飞沫,增加感染风险……
这样的危险,就像战场上的排雷、拆弹,可是当警报响起,队员们却义无反顾毅然走上这片“雷区”。
壹 集结号
“紧急通知!医院抗疫情到攻坚时期,西院接收大量危重病人需要插管抢救治疗,要求麻醉科安排10人小分队到西院支援。时间紧急,大家自愿报名”。这是2月12日上午陈向东在工作群里发出的医院紧急通知。
病毒猛烈的传播力,开放气道插管,每位麻醉医生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陈向东更是心如明镜。本以为报名会有一定的响应时间,但令他意外的是不到20分钟,10人小分队就迅速集结完毕,协和西院“插管突击队”宣告成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危险是肯定的,但是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我带着他们出来,就得把他们安全的带回去。”陈向东感到责任重大。
报名的当天晚上,突击队10人就前往收治了大量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协和西院。在路上,年轻人们还互相打趣,说“插管队”这个称呼有点像“敢死队”,听起来多少有点悲壮。大家都明白,真正的战斗即将打响。
贰 冲锋号
麻醉医生凌肯因为常在微博科普疫情防护的小知识,是个小有名气的网红博主。加入突击队后,他兴奋地说:“我这次是真真正正地上‘前线’了。希望我们用手中的喉镜和导管,从COVID19那里,抢下更多的人命。”
但凌肯没想到的是,进入隔离病房后,一个个的意想不到的挑战在等待他们。
协和西院16层楼800个床位几乎全部用来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医院的插管需求已经出现井喷。仅仅一个小时,就有十几位患者预约插管。到院第二天,队员们甚至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被各个病区的医生拉入战场。
救人要紧!陈向东顾不上之前的两班倒排班计划,临时决定所有队员两人一组,轮换入舱。
首先是防护装备。进隔离病房一般是三级防护,除穿戴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N95口罩、两层手套,两层脚套外,还要戴正压防护头套或一次性全面型防护头套。此外,头套还带有新风过滤系统。整套防护装备,凌肯在老师的帮助下,花了半个小时才穿上。穿戴完毕,凌肯整个人都很难受。护目镜起雾,头套风机发出巨大噪音,还有闷热,整个人都变得迟钝。
其次,因为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耐受时间短,对医护人员也必须减少暴露时间,平常3-5分钟的插管时间,现在必须在两分钟内完成。看到病人痛苦无助的样子,凌肯没有时间害怕,在陈向东的指导下,他迅速冷静,与同事两人,一个推麻药,一个负责插管。整个过程麻利干脆,用时90秒。除去60秒打麻药的过程,真正插管只用了30秒。
一个,又一个,再一个……冲锋号吹响的第一天,插管突击队共为17位病人插管,24小时没有一个人离开。 陈向东看着这群兵,他们一个个衣服湿透,累到虚脱,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凌肯在自己的日记里曾这样写道:
我们抢救的一个病人,在插管前血氧饱和度只有60%,意识已经消失,血压也测不出了,心率呈现凶险的室性心动过速。
我们麻醉医生迅速给药、托面罩给氧、插管,过程中心跳一度停止,就立即做心脏复苏,给肾上腺素,做电除颤。万幸,病人一只脚进了鬼门关,被我们生生拽回来了。救回一条命的感觉真好!
叁 决战号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冠疫情,“插管突击队”也在不断调整,发出决战的号角声。这支队伍从救危救急的“冲锋队”,到提前监控、及时干预的“特种部队”,“插管突击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只有在临床一线,才能体会新冠肺炎发展到重症时的可怕。患者往往前几日还意识清楚、说话顺畅,几天后就陷入昏迷,满肺渗出成“白肺”,严重影响循环供血。对合适患者在合适节点早期插管,用机械通气维持充足的氧合,延缓病情进展,这可能是使患者预后好转的重要手段。
突击队员们变被动为主动,收集所有病区中症、重症患者的信息,并在电脑端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检验检查结果。一旦发现病人的病情有重大转变,则马上联系管床医生,商讨是否上机治疗。
陈向东很欣慰,越来越多的好消息在不断传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插管突击队如今人员也壮大到16人,负责17个病区的插管工作。
此时此刻,
协和西院这支“插管突击队”
仍然战斗在疫情一线,
在和病魔争夺着生命的健康和安全。
医者无畏,不负韶华。
我们盼望他们胜利凯旋的时刻!
请输入验证码